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题:铸就振兴发展“强引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观察
新华社记者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一线采访了解到,东北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必由之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营造良好环境,以创新引擎带动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夯实重大装备制造的基石
机器轰鸣、叉车往返……在刚刚迎来“70岁生日”的沈鼓集团,党的二十大代表、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姜妍头戴安全帽,穿梭在机器、设备之间,正带领技术团队测试压缩机核心部件。
多年来,沈鼓集团在有着“工业心脏”之称的压缩机领域接连打破国际垄断,过去10年更是实现了乙烯压缩机组从100万吨级、120万吨级到140万吨级的“三连跳”。“沈鼓之所以能够与国际巨头掰手腕,靠的就是持续创新。”姜妍说,眼下集团正集中力量做好15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的制造,“挑战下一个设备量级极限。”
沈鼓集团、中国一重等一批东北“老字号”企业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加快改造升级步伐、进一步夯实国家重大装备制造的基石。
在沈鼓集团,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2022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突破“卡脖子”,挺起产业脊梁。
北纬47度,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虽然气温已降至零下,但中国一重集团锻造车间的炉火正旺。近年来,这家制造业央企参与研制成功“国和一号”“华龙一号”等核电首台套主设备,持续填补行业空白。
“撑起中国制造业脊梁,我们要有自己的贡献。”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说,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公司正规划推进新一轮技术转化、战略协作研发举措,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下功夫。
数字赋能,以智能化助力效率变革。
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的智能示范车间,两只近3米高的巨大机械臂围绕圆盘按照轨迹移动,将一张张冲片精准整齐地叠放,定位精度偏差小于0.05毫米。集团创新与数字化部副总经理刘新新说,以前这道由人工操作的工序,经数字化改造后,精度、效率大幅提高。
11月7日,2022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开幕。辽宁省一连发布1439个数字化应用场景资源,吸引数字服务商与制造企业对接合作。辽宁省工信厅副厅长陈虎说,截至今年6月底,辽宁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6.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3%,“未来几年辽宁将持续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破解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传统产业的痛点堵点。”
在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作业(2022年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向低碳发力,以绿色化引领制造转型。
长春一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升温。为提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有着悠久历史的一汽集团选择开放合作,今年2月底与比亚迪合资的动力电池项目开工建设,达产后每年可以为近60万辆电动车配套。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一汽全集团新能源智能汽车占比将达20%。”一汽集团新能源开发院专家杨钫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作为“新的增长引擎”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一汽将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迈向中高端、走向全世界贡献力量。
一汽-大众在第19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2022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让“专精特新”聚集大能量
“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曾是制约东北振兴的痼疾。
“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提出殷切期望。
吉林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厂房里,科研人员连续多日早出晚归,正在为年底发射任务进行最后测试。“企业自主研发运营的‘吉林一号’卫星已有70颗在轨,组成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兴奋地说,将把更多“吉林一号”送入太空,进一步提升全球覆盖和服务能力。
依托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而生的长光卫星,是东北产业新生力量的代表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东北各地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科研院所密集优势,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孵化高技术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搭建新平台,夯实创新“厚度”。
11月9日,沈阳航空装备需求发布暨招商推介会在珠海航展新闻中心发布,36家企业加入了沈阳航空产业“大家庭”。此前不久,沈阳航空产业集团与沈飞工业集团合作的大型航空机加结构件项目刚刚签约。
在沈北新区建设航空航天城、在浑南建设科技城……聚焦培育新动能,一系列新平台新载体加速搭建。沈阳市沈北新区区委书记吴军说,沈北拥有中航626所、中电科47所等40家研发机构,入驻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与更多科研机构对接合作,将实现技术水平新跃升。
在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空客A220项目车间,工人在生产飞机(2020年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培育新梯队,提高创新“浓度”。
10月15日,长春新区发布“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从融资担保、技术攻关、挂牌上市、品牌建设等方面对接资源,分阶段、分层次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梯度培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更有底气。”长春新区工信局局长王东升说,新区力争利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750家以上,形成“新字号”的成长梯队,构筑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聚合新集群,加快创新速度。
今年以来,沈阳拓荆科技、富创精密先后在科创板发行上市,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高端晶圆处理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全面竣工……沈阳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厚积薄发。
“今年前三季度,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5.6%。”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卓明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辽宁将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链接上下游资源,“让‘新字号’集群式发展,跑出加速度。”
这是2022年11月7日在沈阳举行的2022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乙杰 摄
向改革、环境、人才要动力
2018年9月,习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并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明确指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广袤的黑土地上,广大干部群众向改革、环境、人才要动力,努力厚植振兴发展沃土。
聚焦高质量发展,以制度创新激发改革活力——
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体系,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党的二十大刚闭幕,黑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一系列促进改革发展的措施迅速推出,在龙江大地激起不小关注。
“我们以制度创新激发改革活力,是为了砍掉羁绊,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发展添动力。”黑龙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崔永洪说,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黑龙江将持续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啃硬骨头,进深水区。
2022年8月3日,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总装测试大厅,陈茂胜团队成员、测试人员李畅在检查“吉林一号”高分03卫星单机接插件连接情况。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营造更优创新环境,构筑发展新优势——
产出过新中国第一套工业轴承的大连瓦轴集团近来通过构建绩效与个人业绩联动的动态薪酬机制等措施,提升了企业活力,今年有6个项目喜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瓦轴集团董事长刘军说,企业将继续“激活”体制机制,改善创新“小气候”,构筑发展新优势。
在长春新区,4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740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到全省总量的25%。
“制定《关于支持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新区探索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综合改革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背后是强大的政策环境支撑。”吉林省科技厅厅长李岩说,吉林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走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对接需求,拿出货真价实的“政策包”,用政策的到达率、环境的适宜度提升地区的创新指数。
这是2022年6月8日拍摄的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的局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赋能振兴发展——
10月27日,以“强技能 兴辽宁创未来”为主题的辽宁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沈阳开幕;11月10日,2022“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在通用技术沈阳机床举办……辽宁省聚焦产业工人、大国工匠举办的赛事不断,让人才有舞台,让工匠有位置。
“建设创新型国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的人力资源。”辽宁省人社厅副厅长吴秀君说,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将继续在平台搭建、职级晋升、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精心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龙江人才振兴60条”“兴辽英才计划”“吉林人才新政3.0版”等相继出台……一份份英雄帖已经发出,一个个新平台全力搭建,用心留人的创新环境正在形成。
11月10日,参赛选手在数控多轴加工比赛中比拼。当日,2022“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通用技术杯”数控多轴加工大赛在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开赛。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习总书记对东北振兴寄以厚望:“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东北儿女牢记嘱托,凝心聚力谋振兴、踔厉奋发开新局,正昂首阔步走在全面振兴的发展新路上。(记者牛纪伟、王炳坤、杨思琪、孟含琪、郭翔、王晓琳)
视频记者:高铭、司晓帅、姜明明、魏蒙、许畅、张建、王鹤
海报设计:赵丹阳
来源:新华网